閱讀下面這首唐詩,完成下列小題。
西閣夜①
杜甫
恍惚寒山暮,逶迤白霧昏。
山虛風落石,樓靜月侵門。
擊柝②可憐子,無衣③何處村。
時危關百慮,盜賊爾猶存。
(注)①766年,安史之亂結束后,詩人移居夔州西閣。②擊柝,敲梆子巡夜。《易》:“重門擊柝,以待暴客。”③無衣,語出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。”此處代指同甘共苦的將士。
5.古人認為“恍惚寒山暮,逶迤白霧昏”一句中的“恍惚”“逶迤”十分傳神,請談談你的理解。(3分)
【答案】“恍惚”寫出了寒山夜幕時分,煙霧迷離,難以捉摸。“逶迤”寫出了白霧彌漫,綿延曲折。營造了清冷迷蒙的氛圍。“恍惚”也隱含作者寓居他鄉,內心蒼涼悲苦。(答對兩點即可)。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詞語賞析。1)本義。“恍惚”是迷離、難以捉摸的意思,“逶迤”是道路、河流曲折蜿蜒。2)語境義。首聯翻譯:寒山夜幕時分,煙霧迷離,難以捉摸,白霧彌漫,綿延曲折。這里用“恍惚”來寫寒山夜幕時煙霧的狀態,用“逶迤”來寫白霧的形狀,把迷蒙的、抽象的景物寫出情感,寫出形狀,“寒”“夜”點明了環境和時間,整體上營造了迷蒙、冷寂的氛圍。一切景語皆情語,“恍惚”“逶迤”不僅寫出了煙霧、白霧的狀態,更是暗寫作者內心,結合背景,作者內心充滿了寄寓他鄉的愁苦和悲涼,如同這煙霧、白霧一般漂浮不散。
6.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“山虛風落石,樓靜月侵門”所描繪的畫面。(3分)
【答案】空寂的山中,不時傳來凄厲的風吹落山石的聲音;夜深了,樓閣內一片靜寂,清涼的月光照進門內。(大意正確,符合詩意,有所聯想,語句順暢即可。)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詩句翻譯。抓住句子中的景物,結合詩歌的氛圍和主題,進行合理的聯想,進行細致的描繪。示范:山中空虛,沒有其他景物,大風直接擊打在石頭上,發出撞擊聲,樓閣中靜謐無聲,月亮灑下清輝,照入門中。
7.結合注解①和頸聯尾聯的內容,談談作者在本詩中所抒發情感。(2分)
【答案】本詩頸聯借典故抒情,重門擊析,暗喻戰事;“無衣”“同袍”,同甘共苦,以待戰事。詩歌尾聯用“時危關百慮”直抒胸臆。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紛亂的憂慮,對家國百姓命運的關切之情。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主題。1)頸聯和尾聯的翻譯:聽到巡夜者敲梆子的聲音,這是建了重重門戶,夜晚進行巡更,這可憐的人啊,你的同袍們都在哪住宿呢。時局危難心中憂慮萬千,盜賊還是存在啊。2)賞析。“擊柝”出自《易》:“重門擊柝,以待暴客。”“無衣”出自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。”從手法上看,都屬于引用典故。重門擊析,暗喻戰事;“無衣”“同袍”,同甘共苦,以待戰事。寫出了當時時局的危難。“關百慮”則直接抒發了作者對于家國百姓的憂慮之情,是直抒胸臆,情感濃郁鮮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