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古代詩歌閱讀(本題共2小題,9分)
閱讀下面這首詩,完成14-15題。
禽言詩
蘇軾
南山昨夜雨,西溪不可渡。
溪邊布谷兒,勸我脫破袴。
不辭脫袴溪水寒,水中照見催租瘢。
[注]布谷鳥,也叫子規、杜鵑等。游子在外,往往諧音成“不如歸去”:農民大多諧音“布谷布谷”,寓意該播撒谷物;諧音為“脫卻破褲\“,一般寓意是換季了,該脫掉破褲,換上新褲了。
14.\“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(3 分)
A.禽言詩“以鳥名象聲取義\“ .把布谷鳥的叫聲諧音為“脫卻破褲\“ ,生動有趣。
B.南山昨夜下雨,溪水上漲,布谷啼叫,早春季節,農民要渡過溪水勞作去了。
C.這首詩語言通俗,接近口語,句式參差,講究韻律,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。
D.布谷聲聲催促,農民岸邊猶豫,雖想脫掉破褲渡過溪水,但又怕水寒傷身。
15.結合全詩,談談詩人為什么要將布谷鳥的叫聲諧音為“脫卻破褲”?表達了怎樣的感情? (6分)
答案:
I4.D [解析]曲解文意,原詩結尾兩句說不是怕溪水寒而不脫褲,而是怕脫褲后露出因催租人鞭打而留下的瘢痕,所以任鳥兒怎樣催促“脫卻破褲\“,農民只是猶豫。(3 分)
15.原因:①\“脫卻破褲\“的發音與布谷鳥的叫聲相似,民間就有這樣的叫法。②將鳥兒的叫聲諧音為“脫卻破褲\“,是要將詩意引向百姓生活的艱難和賦稅暴斂之害。(每點2分)
情感:借此表達對農民的同情,對統治者橫征暴斂的痛恨。(2 分)